沿海开发研究院

首页  要闻动态  沿海发展战略

江苏沿海发展规划解读⑧丨国土空间规划如何发挥作用?

发布日期: 2022-05-12  作者:  编辑:  审核: 浏览次数:1626    

       沿海地区是“1+3”重点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陆海统筹发展,推进沿海地区加速隆起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不仅有利于稳固全省经济基本盘,而且能够呼应苏南、支撑沿江、联动河湖、带动苏北,为全省生产力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提供回旋空间和生态保障,形成沿江沿海沿河沿湖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江苏聚焦资源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积极探索沿海地区生态、资源优势转化的路径,合理布局生态、农业、城镇、海洋空间。加强陆海统筹,促进港产城协同发展。全力服务保障沿海地区重大项目建设,对省重大项目用地计划做到应保尽保。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下一步,江苏将通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具体深化,统筹安排规划空间,服务保障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做好沿海地区用地用海保障,重点推进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项目优先受理、重点保障,不断提高服务效率。


筑牢蓝绿生态基底

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根据《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江苏将筑牢蓝绿生态基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千里海岸线基干林带建设,有机串联临海林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地等,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和蓝色海湾等海岸带生态环境整治,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沿海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工程是江苏省“两横两纵”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盐城市“生态立市”战略落地见效的重要举措。经过努力,该市已完成新造成片林约32万亩,改造提升约38万亩,造林总量全省第一。


       盐城市造林绿化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际湿地城市工作推进会议后,各地迅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细化分解任务,强力组织推进,沿海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工程取得新成效。除了成片林、改造提升现有林任务过半外,该市还落实森林小镇11个,新增绿地面积78公顷;森林村庄121个,新栽各类树木253.15万株。 

 

       射阳县10万亩沿海森林建设现场,几辆大货车运来新采购的树苗,工人们忙着运往田间栽植。这个10万亩沿海森林是该市新启动建设的沿海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工程项目之一,沿海新林场建设有力地保证了盐城市大面积成片造林的快速推进。

 

       331省道绿化是盐城市春季绿化造林的亮点之一。在道路绿化中,盐城市交通运输部门着力将331省道盐城西段打造成该市首条旅游公路,串联起大纵湖、马家荡、九龙口等大美湖荡湿地。在着力打造331省道绿化的同时,该市2019年对G204G2289条国省干线公路中分带、路肩边坡等进行绿化补植提升,新栽树木37余万株。

       海州湾街道坐落于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连云区块的核心区域,地域临海靠港,水清、岸绿、滩净、湾美,资源禀赋,位置优越。海州湾街道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蓝色海湾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集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生态绿色走廊,激活海滨城市生态宜居的绿色“GDP”。

 

       提升城市品质形象的蓝色海湾。海州湾街道坚持生态优先,深化陆海统筹,通过开展湿地退养还湿、退养还滩、地形塑造、水系连通和植被恢复等措施,构筑51万平米内湖水系,架设生态游步道2968米,布置12万平方米柽柳种植区,构建91万平方米水生湿生植物培育区和73万平方米滩涂植物培育区,营造80万平方米鸟类栖息地。建成后的蓝色港湾,集公园、沙滩、蓝天、碧海于一体,“鸟语花香、面朝大海”的最美海岸线将成为连云港极具代表性的蓝色生态“名片”。

 

       打造江苏最美海岸的生态屏障。海州湾街道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东临黄海属温带季风气候。每逢夏季,台风等极端海洋气候频繁过境,破坏沿海的旅游设施,一些依托海洋旅游的拓展项目难以开展,阻碍了沿海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蓝色港湾建成后,通过围堰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大堤屏障,有效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对近海台风起到一定的阻隔,减缓台风对沿海设施的直接冲击,将台风对港湾内部的影响降到最低,构筑起稳固的沿海生态屏障。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推进蓝色海湾生态修复工程,用“碧海蓝天”聚集人气,惠及连云新城海岸线地块,显著提升整体营商环境,拉动运输、加工、经营、服务等相关行业发展。借鉴“连岛5A级景区”模式,配套旅游产业项目,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巨大的客流量推动连云新城建设发展驶向“高速路”。承接举办省级以上赛事活动,展示最美海岸线的生态魅力,把建成后的蓝色海湾带来的生态“红利”实实在在转化为经济发展“活力”。


差别引导农业发展空间

探索滩涂多元利用模式

      

        根据《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江苏将差别引导农业发展空间,大力促进乡村振兴,严格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探索滩涂多元利用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海水稻、生态养殖等,在沿海垦区要建成全省最大的绿色农产品基地。

 

       盐城大丰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构建保护有力、集约高效、监管严格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新格局,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压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大丰区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成立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将耕地保护列入区、镇、村目标责任考评体系,与各镇(区、街道)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状,明确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任务,压实各镇(区、街道)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形成了耕地保护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强化耕地保护考核激励。明确违法占用耕地面积达15%或造成恶劣影响的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对耕地保护成绩前三名的分别奖励50万元、30万元、20万元,有力推进了我区耕地保护和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建设,增加了新增耕地产出率。据初步统计,大丰区近3年实现新增耕地达4.1万亩,为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和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加大违法用地责任追究。积极构建耕地保护综合执法监管新模式。加强区、镇、村三级纵向联动,构建法院、检察院、公安、综合执法、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联合验收、联合惩戒、联合督查、联合执法的横向监管机制。出台违法违规用地责任追究办法,真正做到问题查处到位、责任追究到位、违法状态消除到位,全力维护自然资源管理良好秩序,确保耕地保护取得实效。

      

        南通如东栟茶方凌垦区耐盐水稻示范种植基地内,袁隆平院士团队委托试种的创丰优丝苗”“袁氏4”“袁两优1000”3个品种的耐盐水稻全部移栽结束。一眼望去,90亩的田里,翠嫩的秧苗正奋力拔节生长。

 

     “有了2020超优千号的种植经验,2021年,从播种、育秧、移栽到后续大田管理,我们制定了更为完善的栽培技术、田间管理方案,全力保障新品种耐盐水稻再夺高产、再提品质,努力为将来产业化推广提供可复制、可操作的示范样本。如东县作物栽培站负责人说。

 

       耐盐水稻指的是能够在一定浓度盐碱地中生长的水稻品种,也被形象化地称为海水稻,这种水稻和常见水稻品种有着相同的育种流程。不同点在于,耐盐水稻用种每亩仅需要3斤,而常规粳稻为7-8斤。2020年,袁隆平团队在全国五大类盐碱地区建立海水稻试验示范种植基地,如东栟茶方凌垦区作为东部滨海盐碱地类型,是江苏省唯一入选的试验示范种植基地。经全国权威专家实地机收测产,超优千号平均亩产超过802.9公斤,先行先试成效显著。

 

       如东滩涂、盐碱地资源丰富,是开展耐盐水稻示范种植的绝佳区域,眼下,方凌垦区有4000亩盐碱地改良田,含盐量各不相同,在这里可以开展各类耐盐品种和土壤改良方面的研究。如东县裕隆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从盐碱地改良利用的角度来看,水稻是改良盐碱地的首选粮食作物。它的根系具有分泌有机酸和吸收盐分的能力,能有效降低土壤盐分。因此,培育种植耐盐水稻,一方面有利于开发新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土壤不断得到修复、改良,为以后培育更多良田奠定基础。

 

       目前,海水稻示范种植项目在如东已初步形成从耕、种、管、收、烘干、加工到售卖的全链条模式,未来56年内,如东将以示范基地为样本,力促耐盐水稻规模不断扩大,促使更多滩涂、盐碱地加速蜕变为良田,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重大项目建设应保尽保

用地报批流程提速增效


       按照《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在用地用海要素保障方面,江苏多措并举,通过“四个一”保障机制(一张清单、一项机制、一套制度、一个专班),全力服务保障沿海地区重大项目建设,对省重大项目用地计划做到应保尽保。落实不见面审批要求,实行建设用地报批全流程网上审查。


       为落实重大项目土地资源要素保障,进一步提高效率优化营商环境,今年年初,连云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通过深入调研各地用地供需关系,梳理优化用地报批流程,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力度,形成重大项目全程用地服务保障新模式,为重点项目报批畅通“绿色通道”,全力服务保障项目精准落地。

 

       确保重大产业项目重保优供。对拟纳入2022年度重大产业项目清单的项目,会同发改部门从选址、规划、生态管控、新增用地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提出合理建议,将后期拟建项目按民生、产业、基础设施等进行分类供应,掌握序时进度,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实施。

       确保土地利用计划精准供给。为促进连云港市2022年度用地计划指标使用的及时、精准、规范、高效,按照保民生、促产业发展的原则,主动函请各县()政府,对重点项目实施预先申请制,并确保列入市级以上重大项目清单的非违法用地类项目重点保障,优化供应。

 

       确保用地报批流程提速增效。根据上年度各地用地报批情况,进一步梳理连云港市承接审批权审批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堵点,并按照“审批质量不降低,审批效率有提高”的总体思路,逐步优化审批流程,助推审批再提速。


政府机关

智库网站

常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