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开发研究院

首页  要闻动态  新闻聚焦

海岸带碳循环研讨会在河海大学举行

发布日期: 2021-05-17 浏览次数:1228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江苏省委娄书记“4.27沿海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挥智库在江苏沿海发展中的有效作用,2021510-11日,“海岸带碳循环研讨会”在河海大学严恺馆702会议室举办。会议由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辐射沙脊群潮滩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江苏省海岸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监测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沿海发展智库联合举办。会议采用了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与会专家包括自然资源部东海海洋环境调查勘察中心主任黄秀清教授、自然资源部东海局海洋自然资源调查与科技处处长叶属峰教授、东海海洋环境调查勘察中心邱桔斐科长、沿海发展智库执行主任,江苏沿海发展研究院院长刘振亚教授、厦门大学陈鹭真教授和朱旭东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王延华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袁俊吉副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欧阳晓光博士后研究员、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院长龚政教授、江苏省海岸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周曾教授、江苏辐射沙脊群潮滩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常务副站长李欢副教授。会议由龚政教授主持。河海大学原校长张长宽教授、博导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会上,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余钟波致开场词,向与会专家介绍了河海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本情况以及围绕碳循环开展的相关工作,之后由周曾教授和李欢副教授分别主持了上午和下午的专题报告,研讨会时间紧凑,内容丰富,共包含8场关于沿海发展为主题的学术报告。

自然资源部东海局叶属峰教授做了题为“浅议海岸带碳达峰碳中和:动态与思考”的主题报告,介绍了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与战略意义,明确了政府主导、科技引领、行业行动、市场驱动的方针,提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海洋方案的思考,确立了以减排、降碳、增汇、海洋社会与海洋管理的目标定位。

香港中文大学欧阳晓光博士后研究员做了题为“蓝碳生态系统碳循环认识的历史进化”的主题报告,围绕蓝碳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发展历史从国际视角介绍了蓝碳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的密切关系,讲述了目前国际前沿的海洋蓝碳的计算方法等。

厦门大学陈鹭真教授做了题为“滨海湿地蓝碳及其缓解气候变化的作用”的主题报告,介绍了滨海湿地的服务功能、何谓滨海蓝碳、滨海湿地与减排效应、打深岩芯样和通量检测手段的蓝碳估算方法、全球变化与蓝碳生态系统。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袁俊吉副研究员做了题为“互花米草入侵对滨海湿地固碳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的主题报告,介绍了滨海湿地在全球碳循环之中的作用,并通过探究互花米草湿地土壤有机碳积累速率的来源、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监测和分析甲烷产生途径的方法来研究各因素对生态系统净碳平衡的影响和对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江苏沿海发展研究院的刘振亚院长做了题为“碳达峰约束下推进江苏沿海港产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的主题报告,介绍了江苏沿海三市港产城的概况与港产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了国内外港产城的历史发展及江苏沿海港产城的启示,分析了新发展格局下临港绿色产业推动沿海港产城发展的必然趋势。

南京师范大学的王延华教授做了题为“长江流域碳沉积及其源解析”的主题报告,介绍了碳、氮沉积对全球变化及环境的影响,利用流域碳迁移与沉积过程的研究思路来将碳源解析作为沉积来源的重要示踪剂,并考虑将相关技术手段应用到海岸带区域,为摸清海岸带区域的碳源汇提供更精确的方法。

厦门大学的朱旭东副教授做了题为“长期生态研究揭示海陆相互作用对红树林碳通量的调控机制”的主题报告,介绍了潮滩上和海风驱动下海路相互作用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介绍了新的涡动协方差方法来测量碳通量时,空间覆盖大、自动观测、不受潮汐影响、结果较为连续的优势。

河海大学周曾教授做了题为“滨海湿地生物动力地貌过程与碳循环”的主题报告,指出沉积物对蓝碳封存具有重要贡献,因此沉积物输运是联系海岸地貌演变和碳循环的重要媒介,介绍了数值模拟方法模拟海岸带潮滩地貌演化与碳累积的时空变化特征。

会上,专家与师生围绕“海岸带碳达峰碳中和”、“碳循环过程与机制”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线上线下提问与交流,并就如何在海岸带地区开展碳循环相关研究展开了具体而深入的讨论。会议指出,虽然减少碳排放的根源需调整能源结构,但碳中和、碳达峰的国家目标与区域发展,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而海岸带滨海湿地作为蓝色碳汇的重要场所,在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实现中起到重要作用,未来可以从生物、动力、地貌、生态等交叉学科入手,探明海岸带湿地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和贡献,为江苏沿海加快建成碳达峰试验区提供有效智力支持,也为实现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政府机关

智库网站

常用链接